從2016年3月肯尼亞項目培土奠基,到11月投產、12月盈利,在充滿不確定性的非洲,8個月便實現了海外建陶項目的正常運營,在這個“火箭速度”,以及蘊藏在科達海外建材板塊亮麗的數據背后,邊董為學員揭示了背后的成功邏輯,“首先你必須去找空白的地方,第二是你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合作伙伴”。與森大集團合作,是科達海外建材業務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,“我們是先有市場后有工廠,森大集團在非洲已建立起龐大的銷售渠道,特福品牌也已經在非洲經營了十多年,我們絕對不是貿貿然出海建廠。”
邊董也提到,1984年國內首次引進意大利現代化的陶瓷生產整線時,國內工人月工資不足20元,而意大利陶瓷生產線生產出來的瓷磚一平方米售價就要200元左右,工人一年的收入僅夠買一平方米;而現在非洲工廠的工人平均月薪約為160美元,科達生產出來的瓷磚售價約為5美元/平米,也就是說一個非洲工人,僅僅一個月的收入就可以買30平方米的瓷磚,“這個數字就很能說明中國出去的工業化、產能出海是在幫助全世界的。而且我們在非洲的投資項目在掙錢的同時,是實實在在幫助他們就業。”
“科達海外建材的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,在強調做海外同時,也必須強調合作。這與陶瓷機械板塊的戰略也有類似,抓海外的同時必須強調整合、合作。我覺得現在傳統實體經濟走‘全球化’還是一定有路可走的,但是必須強調合作。”邊董意味深長地說道。
堅持科達特色企業文化
企業發展生生不息的動力之源
企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明確的戰略指引,而且還需要強大的企業文化來支撐推動,以確保企業發展的穩定持續。“其實科達走到今天,這個企業最大的閃光點是盧勤這個創始人,當然也有鮑公的功勞,以及我和其他創業股東,但是始終得強調創始人的作用,他定下了這個企業的魂。”邊董重點介紹了科達“財散人聚,財聚人散”“企業利益高于一切”“公私分明”“公平公正,人格平等”等科達有特色的企業文化。
“到現在為止,我沒投過一分錢,他們也沒送過我一分錢,我是三次負債持股,負債買股,最后賣股還債。盧勤在公司成立之后就陸續把股權分散攤薄。”“財散人聚,財聚人散”的企業文化奠定了科達的今天,邊董回憶道:“他(盧工)跟我說過,他覺得自己一個人干不起來,得找人,但是那時還沒掙到錢,所以只能‘畫餅’(分股權),給大家希望努力干。其實,人類的利益分配是一個很正確的事情,沒有利益分配怎么能夠合伙?怎么能夠共同發展?所以說,‘財散人聚,財聚人散’這個企業文化是科達發展的根。”
“只要對于企業發展有利,大家都得服從。